我的频道 点击进入频道

看盘技巧 短线技巧 股票入门 选股技巧 买入技巧 卖出技巧 股票知识 黑马捕捉 跟庄技巧 追涨技巧 炒股心得 股票术语 技术分析 K线分析 趋势分析 基本分析 财务分析 心理分析 成交量 分时图 均线 MACD BOLL KDJ BIAS RSI SAR OBV WR DMI ARBR ROC PSY 波浪理论 江恩理论 道氏理论 江恩理论 波浪理论 江恩理论 波浪理论 江恩理论 专题

“不缺钱”或许是科创板上市后企业的一种常态

2019-08-09 12:12:56 投资策略 1139

近期,关于科创板企业密集发行期频频出现超募引起了不少投资者的关注,“不缺钱”或许是科创板上市后企业的一种常态。

1. 什么是“超募”

所谓资金超募,是指上市公司实际募集资金超出了招股文件披露的募资额。

一般来说,上市公司实际募集资金总额是由公开发行的募集股份数量和每股发行定价共同决定的。

我国新股发行的股份数量区间在法律法规中有明确规定,从实践来看,绝大多数公司在选择发行股份数量时,是采用了按下限数量发行,因此实际募集资金总额的决定性变量在于每股发行定价。

在A股市场的历史上,由于存在对募投项目的严格管制,以及对募资和募投的严格对应关系,所谓“超募”,“超”的就是招股书中计划的募投规模。

2. 市场化下的正常现象

需要投资者们明确的是,我们不能把“超募”现象与上市公司“圈钱”划等号,科创板在制度上有创新,实行注册制,明显的特征是市场化,所谓的“超募”在市场化主导的环境下,即使出现了,也是一种正常现象。

因为新板块的出现,热度非凡,在板块设立的早期,投资标的有限,比如这次集中上市的就20多只,新板块投资标的有限,又是全市场的焦点,受到热捧是很正常的。

所以,无论是发行股票的企业是资金超募,又或者出现极端的资金募集不足,都是市场化发行的结果。它是由市场环境、发行制度、上市公司自身素质、投资者的风险偏好程度、机构的定价能力等多方面因素共同决定的。

投资者如果对其不看好,完全可以“用脚投票”,选择不投资,从这个意义上讲,“超募”也是合理的。

其实,拟在科创板上市的这些企业,不仅是出现“超募”现象,而且还有以往受到市场各方诟病的“三高”中的其它两项,就是高发行价、高市盈率。同样的,只要是市场化选择的结果,也是无可非议的。

3.重要的是钱怎么花

关于超募,真正需要我们担心的是上市公司未来如何使用超募资金。可以说,超募资金就是一把双刃剑,用得好,对上市公司未来的发展壮大有利,用不好,即造成资金资源的浪费,而且会损害上市公司的可信度,带来一系列不良后果。

因为在特征上的相似性,很多人会把科创板与创业板做比较,回顾创业板的情况,有不少上市公司有过高价、高市盈率发新股的情况,后来的发展也并没有因为“三高”发行而不断壮大,反而是超募的资金不是被乱用,就是躺在银行里“睡大觉”造成资源的浪费。

比如,有不少的公司就用这笔钱购买协议存单、理财产品,然后耗个几年,实在找不出什么合适的投向,最后就直接补充流动资金了事。

如果是激进一些的公司,就容易出现问题,比如大手笔收购其它公司,做对了可能创造了“神话”,做错了就成了“笑话”。尤其是用超募资金去做高溢价的跨界并购,风险更大。如果收购标的出现业绩达不到预期的情况,就会导致商誉爆雷,进而出现大幅亏损,甚至会把公司的主业都拖垮。

4.一项长期考验

目前,从按发行价计算的募集资金与招股书披露的融资计划看,预计多家科创板公司存在超募的可能。

比如,募集资金投向需要15亿元,按照预计发行价格和发行数量测算的募集资金一般在8亿-10亿元,但最终的募集资金可能会达到20亿-25亿元,于是在募集资金投向所需资金之外,还能富余出一大笔钱。这笔钱今后如何运作,其实是很有学问的。

一则是企业要善用超募资金,合理用于扩大市场占有率、技术改造、收购上下游企业,让超募资金能够发挥自身的价值,提高上市公司的利润水平。

二则是要强化募投资金使用的信息披露和监管,通过信息披露来保障上市公司规划与执行的一致性,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今后“用好钱”对科创板上市企业将是一种长期考验。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带来的““不缺钱”或许是科创板上市后企业的一种常态”全部内容,更多内容敬请关注久久财经网

展开余下全文
(1139)
猜你喜欢
相关新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