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关“IPO审核已连续六周过会率100%”的消息倍受大家关注,不少媒体在报道中用到了“罕见”一词,在此建议投资者应理性看待新股发行过会率波动。
其实可以看到,今年以来的IPO过会率与去年同期相比确实有了明显提升。今年1月1日至5月24日,A股IPO过会率为87.8%,去年同期IPO过会率仅为48.60%。
如果把时间范围拉长,自2010年以来,剔除2013年IPO暂停因素,今年以来的A股IPO过会率仅低于2016年及2015年同期的92.47%、89.24%,在十年内位居第三。
1.绝对数量没有出现大增
虽然过会率提升了,但绝对数量并没有出现大增的情况。事实上今年IPO过会率虽然提高了,但审核总家数并不多,仅有36家企业过会。与去年同期相比,虽然过会率明显提升,但是过会企业数量却减少了16家,减幅达到3成。
近十年期间,同时期的过会企业数量是2017年最高,当年前五个月共有189家企业首发过会。
在A股市场上,历来投资者们对于新股发行数量的变化较为敏感,一旦新股发行过会率提高,有的投资者就会担忧,市场会不会出现“抽血效应”,压制市场行情。特别是遇到体量庞大的个股发行时更是如此。
在当前A股市场进入震荡调整期后,关于新股发行过会率的消息就格外引人注意了。但其实我们不用太过担心新股发行可能存在的“抽血效应”,当前需要更理性看待新股发行过会率的波动情况。
2. 新股常态化发行
其实关于过会率的问题,在一个月之前就有过一轮热议,当时市场上有观点认为“证监会将放宽IPO的盈利要求、加快审核节奏”。对此,证监会及时作出回复,表示证监会坚持新股常态化发行,严格按照现行法律法规规章,对主板、中小板、创业板首发企业进行审核,审核政策没有新的调整,主要从公司治理、规范运行、信息披露等多个维度对首发企业严格把关,从源头上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审核进度服从质量。
证监会当时还表示,下一步将充分发挥资本市场配置资源的重要作用,继续保持新股常态化发行,严把资本市场入口关,增加市场可预期性,更好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可以看到,有记者采访的多位投行人士认为,监管从严审核的尺度并没有出现明显放松迹象,当前新股发行过会率回升的主要原因和企业质量较好相关。经历了去年的IPO高否决率之后,不少企业打了退堂鼓,现在留在排队队伍中的企业多是质地优良、硬指标达标、合规性较好的企业。
从过会的企业资质来看,拟上市主板的企业在过去一个会计年度净利润都基本在亿元之上,过会的创业板企业最低的净利润也达到了6000万。在盈利能力这块的规格并没有降低。
而从监管的角度看,新一届发审委审核关注重点更侧重于信息披露,监管更加透明。
3.A股生态的几个变化
现在科创板即将推出,这对想要上市的企业来说,是一条新开辟的“赛道”,对现有板块起到了分流作用,不少符合创业板甚至主板要求的科技类公司,已经转道科创板排队,IPO通道也不像以前那样拥挤。
另一方面,因为科创板是实行注册制,对企业上市门槛、审核理念,都更加市场化。市场对于科创板制度规则及理念的认知,也会逐渐传导至对创业板、中小板及主板审核过程的看法之中,对于整个市场的生态都会有改善作用。
可以预期的是,在IPO持续加码的情况下,A股生态未来可能会在几个方面发生改变,比如次新股炒作会减弱、退市常态化、壳资源炒作逐渐消失,更多资金会向核心资产、龙头企业聚集。
在A股的历史上,新股发行过会率一直都有波动,甚至也有过IPO暂停的时候,相对应的也有加快的时期,应理性看待这一数据的变化。金融的宗旨是服务实体经济,新股发行审核的效率、节奏和规模的变化也是在不断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变化要求。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带来的“投资者应理性看待新股发行过会率波动”全部内容,更多内容敬请关注久久财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