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频道 点击进入频道

看盘技巧 短线技巧 股票入门 选股技巧 买入技巧 卖出技巧 股票知识 黑马捕捉 跟庄技巧 追涨技巧 炒股心得 股票术语 技术分析 K线分析 趋势分析 基本分析 财务分析 心理分析 成交量 分时图 均线 MACD BOLL KDJ BIAS RSI SAR OBV WR DMI ARBR ROC PSY 波浪理论 江恩理论 道氏理论 江恩理论 波浪理论 江恩理论 波浪理论 江恩理论 专题

股市中散户最典型的9种心理表现

2019-06-25 15:42:01 心理分析 1417

安德烈·科斯托拉尼曾经说过“在股中,短期的涨跌有90%受心理因素的影响” 可以说如果不懂心理学炒股不可能长期盈利,为什么这么说,我们来看股市中散户最典型的9种心理表现:

1、事后偏见

事后偏见体现在股市操作上就是急跌买进。

事后偏见,有时又被称为“星期一上午的指令”、“早就知道效应”、“滞后决定论”或“事后聪明”,它可以严重地改变人们对问题的判断。

中国俗话的“事后诸葛亮”也是这一人类“陋习”的体现。

事后偏见是指一旦人们听说几种可能性中的某一种发生时,就改变了在知道这件事之前的看法。

甚至会认为,自己早就有这种预感,知道它会发生的,“我说什么来着”、“我早就知道吧”......

而真相是,事前顶点儿都没想到,也没有丝毫感知。

罗伯特·希勒曾在1987年10月19日的股市大崩盘后,随机对投资者进行了调查,问他们在那一天是否知道什么时候会发生反弹?

结果在当天购买了股票的个人投资者中有47.1%的人回答“是”,机构投资者中有“47.9%”回答“Yes”。

也就是说,在那天进行了交易的投资者中,近半数的人认为他们知道股市当天会发生什么,但可笑的是,那天股市狂泻!

正是这种偏见,人们会得出结论,已经发生的事情是可以被自己准确预测到的,接下来就是后悔不已:为什么没在第一时间就采取行动呢!

因此,人们想做出正确预测的愿望强烈膨胀,这种现象有助于解释下述倾向:如果股票价格跌回到人们当初犯错误没有及时出手的价位时,他们非常想买回来。

2、奇幻思维和技术分析

心理学家斯金纳曾经设计过几项实验,利用它们证明一种叫做奇幻思维的特殊现象。

他每隔15秒喂一次鸽子,而完全不管鸽子正在干什么。这个持续的实验改变了鸽子的行为,典型的特征就是每只鸽子都开始重复某个具体动作。比如:回头,用特殊的方式歪脑袋等。这表明鸽子认为这种动作可以刺激人们给它喂食。

而应用到股市的实例就是,有些技术分析看起来没有任何道理可言,但一些人还会笃定地一直坚持相信它是正确的,其实这些投资者就着了奇幻思维的道,没有道理的技术分析不过是投资者不断重复的习惯仪式,只因为他们曾经利用该方式成功地赚到了钱。

3、验证性偏见

我们想要相信的事情常常给我们的结论带来过度的影响,这导致我们偏好那些可以验证我们所做事情的消息,而躲避那些对我们不利的消息。

专家在做记忆研究中发现,当人们受刺激想要得到某个结论时,他们会不自觉地寻求记忆中支持他们想要得到的结论的那些证据。

这种趋势极为强烈,就连公认的最客观的科学家也不能免俗,同样也会避免收集和认可对他们结论不利的证据。

在股市中,这种情况更加明显,我们都躲避那些表明我们做了错误决定的信息。

埃里克·霍夫曾说过:我们大多数人对于不喜欢的事实都视而不见。虽然事实就摆在我们眼前,置于我们鼻子底下,堵在我们喉咙里——但我们还是不承认它。

4、人们更愿意赌损失而非收益

假设你买的股票已经出现亏损,怎么办?

坤鹏论相信,你会和其他大多数人一样,对它不离不弃,赌它总有一天还会涨回来。

但是,如果你买的股票已经获利,这次你却往往不会再继续赌下去,你的做法很简单:立刻卖出,落袋为安。

所以,这就造成了一个现象:牛市的成交量一般大于熊市的成交量。

这里面包含的就是行为金融学的重要理论——预期理论。

对于相同大小的所得和所失,人们对所得看得更重,这一事实叫做预期理论。

该理论最早由卡尼曼和特维斯基在1979年提出,他们说,这两种情绪的强度大约相差一倍,也就是失去100美元的痛苦,大约比得到100美元的欢乐强烈一倍。

这种心理特征,我们通常也称之为“惧怕损失心理”。

另外,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特伦斯·奥顿在1997年曾做过一个研究,他将一家全国性证券商经手的1万个账户,从1987年到1993年的交易记录进行了分析,其结果显示:投资人确实有可能出售价格正在上涨的股票,却不太愿意抛弃价格下跌的股票。

根据他的研究,投资人卖掉的股票,在其后12个月中的涨幅,比他们留下来的股票高出了3.4%,而且这绝对不是偶然现象,这是几千名投资人前后7年的表现,样子足够多,足够客观。

5、后悔理论

梅·斯塔特曼是该理论的权威学者。

该理论认为,人们更愿意赌输,而不是赌赢,这是因为人们不敢面对失败的现实。

于是,不管是你还是大多数人都会犯同样的错,那就是守住一只亏损的股票,赌它涨回来,而且,这样的话,还可以不用承认自己犯错误了,毕竟,股票还在手里,谁能说你亏了吗?

所以当股市下跌时,投资者就倾向于停止交易、按兵不动。

而谢夫林和斯塔特曼在1985年专门给出了人们为什么不愿意止损的解释:

总的来说,人们因为认知和情绪方面的原因而炒股,他们炒股的原因是他们自认为掌握信息,而实际上他们掌握的只是噪音。他们炒股的原因还是因为炒股可以给他们带来骄傲。当决策正确时,炒股带来骄傲,而当决策错误时,炒股带来后悔。投资者都想避免后悔带来的痛苦,只好将亏损股票握在手里,以免亏损真正发生,或者归罪于股评家,躲避声誉欠佳的上市公司股票。

后悔理论也被称为风险厌恶,作为自我保护态度的典型例子,它同样也可以解释熊市成交量低迷的原因。

6、自负的赢家

当市场上涨时,投资者开始赚钱时,情况就大不相同了,赢家又面临了另一个陷阱:他们更愿意认为自己的成功是个人努力的结果,而不是凭运气。

社会心理学家将这种现象称为“自负”。

并且,我们都要承认一个现实,至少从平均上来说,我们都是自负的。

绝大多数人都认为他们个人品德不管从哪个方面都高于社会平均水平,这种自负甚至还包括驾驶技术、幽默感、风险处置能力和预期寿命。

比如:当询问一群美国学生的驾驶安全能力时,82%的人认为他们处于最优的前30%之列。

而且,人们总是认为他们知道的比实际的要多,人们喜欢对自己一无所知的事情表达观点,在心理学的实验中已经证明,过度自信是人类根深蒂固的“顽疾”,人们总是倾向于自负而不是信心不足。

而在牛市中拼搏的股民大多数会将自己最近在股市中赚到的钱(即使他们的收益率低于市场平均水平)归功于自己超过常人的投资水平。

并且,因为他们自认为水平高超,所以他们的操作更加频繁。

因此,牛市中成交量显著放大的主要原因是人们的自负在作怪,这与熊市中后悔心理使得大家都按兵不动,成交量大幅萎缩是一个道理。

7、暴风雨来临前的宁静

经济心理学认为,市场僵持得越久,最终打破这种僵局的暴风雨就会越强烈。

因为,市场僵局持续得越久,越是交易流动性惨淡,股民们的不确定性就越强,人们因为认知水平参差不齐,各种层次的胡思乱想就会开始产生,并不断发酵,如果市场日复一日、周复一周、月复一月地原地踏步,股民很难保持安静的心。

最后,实在受不了死寂的股民会发出止损命令:“如果市场突破157,我就跟进;如果跌破153,我就卖出止损。”

这样的心态会一生二,二生三,三以后就是蔓延,市场对未来趋势越来越迷茫,不确定性越来越大,每个人都是潜在的空方或是多方,最终股市会在某一天仅仅因为突破了大多数人的止损线,而突然爆发,不是暴涨就是暴跌。

所以,我们应该明白,A股的2500点为什么辣么重要,就像战场上的一块死保阵地。

8、最需要克服的沉没成本

难以割舍已经失去的,只会失去更多,这里“已经失去的”就是著名的沉没成本。

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将过去已经发生的成本计算到当下的决策中,从而影响了决策。

比如:

我已经在这个项目上投了那么多钱,现在停止,以前的钱全都白费了,亏大了。

赌博已经输了很多,还想再赢回来,不然太亏了。

买来的苹果一段时间没吃完烂了又舍不得丢掉。

去看电影,结果看了20分钟后发现是大烂片,但又舍不得已经花的电影票钱,于是忍着恶心看完。

沉没成本这个现象最早是哈尔·阿克斯和凯瑟琳·布鲁莫发现的,他们在一篇名为《沉没成本的心理学》论文中这样描述试验过程和结果:

第一步:随机挑选一些买了俄亥俄大学剧院季票的人;

第二步:让这些人当中的一部分支付15美元的全价票;

第三步:让另一部分只付13美元;

第四步:还有一些人则只要他们8美元。

第五步:然后观察统计这些人来看演出的次数。

结果证明,钱花得越多的人,就越有可能更多来看演出。

在股市中掉进沉没成本误区的实例比比皆是。

一只股票现在的价格是6块,你是2块钱进的,你朋友是8块钱进的,你们两个人谁更愿意以6块的价格抛掉?

正常人的想法是:肯定是赚了的愿意卖。

但以此来决定是不理性的。

多少钱买进这只股票跟你现在是否应该抛售它完全没关系!

那跟什么有关?

应该只跟它未来的走势有关。

现在6块,你估计会长,就留着,你估计会跌,就抛掉。

花多少钱买的股票,那已经是沉没成本,不管怎样都收不回来,就不应该再考虑它。

另外,人们在买进一只股票后,它开始下跌,他们一般会买进更多,以期降低平均成本,然后这只股票继续下跌,他们很可能会继续买进,而这样的习惯动作就是沉没成本在作怪。

索罗斯曾这样评论道:

我不认为这种办法可以挽回损失。亏了就是亏了,你要么亏要么赚,但是,亏了的是不可能赚回来的。

避开沉没成本陷阱的最好办法是每天都自省:“如果我手中没有这只股票,我今天还会买它吗?”如果答案是:不会,那你最好卖了它。

坤鹏论提醒你注意,在作任何财务决定时,都要提醒自己不要掉进沉没成本的坑里,比如:在考虑是否应该卖掉某种投资时,切记你的唯一目标是增加财富,不管你当初花了多少钱,都已经成为无法挽回的事实。

逆向思维,既然沉没成本是任何人都可能掉进去的陷阱,那你完全可以利用它达成自己的目的。

比如:有老客户今年不想续签了,你可以提醒他,如果现在放弃,之前几年的尝试不就打水漂了吗?

你给领导提议了一个项目,但领导很犹豫,因为这是一笔不少的投入。你可以建议领导先同意少做一点事,小规模尝试一下,等真正开始干以后,再让领导停止这个项目,他往往会担心沉没成本,从而让你继续做下去。

9、群体中的心理会传染

查尔斯·迈可说,一个公认的事实是,人们的思维喜欢合群,他们会集体发疯,但醒悟过来时却慢得多,一个接一个。

群体心理反应就像传染病,有人在戏院打哈欠,其他人马上跟着打哈欠,一个人咳嗽,其他人也跟着咳嗽,股市亦然。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人们在茫然失措、无所适从时,想要附从群体的欲望或倾向会更加强烈,就像一个平时自信满满的企业高管,如果突然身处陌生环境,比如:去爬珠穆朗玛峰,他很可能一改平日唯我独尊的气派,对登山专家唯命是从。

在迷雾之中,任何指引都会让人接受。

因此,在不知如何是好时,特别是在发生危机或焦虑时,如果有些人仅仅是显得胸有成竹,大多数人就会觉得应该跟着他们走。

在涉及到金钱和投资时,这种倾向尤其显著。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涌入股市,对于其中大多数无知的韭菜而言,就好比陷入了一个陌生环境,他们耳边常听到各种互相矛盾的建议,在这种情况下,随大流就顺理成章了。

而且这样做还有一个“好处”:如果结果证明你的决定失策了,你至少知道许多人也犯了同样的错误(其中可能不乏知名人士),这样你的心里就会好受些,虽然它只不过是自我安慰罢了。

事实证明当涉及自己利害关系越大时往往越有可能决策失误。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带来的“股市中散户最典型的9种心理表现”全部内容,更多内容敬请关注久久财经网

展开余下全文
(1417)
猜你喜欢
相关新闻
热门推荐